7月中上旬,东营职业学院航空学院“中国红、蓝天梦” 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号召,走进东营市锦华、锦辉、惠泽等社区,开展了“航空科技进社区”系列活动。此次活动围绕“科技创新研学”主题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,为200多名社区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了沉浸式的航空科技体验,有力推动了基层科普工作创新发展。 理论课堂:让中国航空史“活”起来 在锦辉社区服务中心,实践团成员薛浩然手持中国自主制造的首架大飞机C919模型,向30余名儿童讲述中国航空发展史。“同学们知道这架飞机为什么叫C919吗?”当被问及C919首字母及数字含义时,三年级学生王宇彤准确回答:“C代表中国,9寓意天长地久,190是客机最大座位数!”这种互动式教学,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。 在锦华社区,实践团成员解云杰手持飞机模型,现场演示机翼产生升力的过程:“大家看,当飞机向前滑行时,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速不同,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,飞机就能飞起来啦。”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,不时发出惊叹。 航空礼仪课程同样精彩,实践团成员通过模拟航空服务场景,为孩子们讲解航空礼仪的重要性。在指导孩子们练习微笑、站姿和坐姿时,实践团成员李亦霏说:“良好的航空礼仪不仅能展现个人素养,还能为乘客带来舒适的体验。”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技与人文的魅力。 实操演练:在动手中悟原理 飞机航模制作体验活动无疑是此次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。在惠泽社区,实践团成员韩铭竹注意到一个小男孩在组装航模时遇到困难,便立刻上前耐心引导:“别着急,我们先把这个零件按正确方向安装好。”在实践团成员的悉心指导下,孩子们纷纷亲自动手,小心翼翼地组装零件、认真调试设备。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航模成功飞向天空时,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,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好奇与探索的光芒。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,更让他们对航空科技有了更直观、更深刻地认识。 长效机制:构建科普生态圈 实践团创新建立“3+2+1”科普机制:每场活动包含3项理论授课、2次模型演示和1次动手实践操作。学院已与5个社区和乡镇签订共建协议,计划年内每月开展一次航空科普活动。胜利油田退休职工官云秀在观摩时感慨:“这些年轻人用模型讲透了大道理,比我们当年看图纸直观多了!”实践团负责人高锐表示,未来将开发线上科普课程,通过“云端课堂”覆盖更多地区,并计划面向社区儿童开展“我是小小民航人”职业体验营活动,形成“理论+实践”的航空科普体系。 此次航空科技进社区活动,不仅为社区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和实践体验,也为营造社区良好的科技氛围、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。 供稿人:高锐 张海颖
|